端牢糧食飯碗,多方擴產增收。為克服今年夏季的高溫干旱天氣對糧食作物帶來的不利影響,彭山區及時調整措施,補種秋馬鈴薯。時下,正是秋馬鈴薯收獲時節。
近日,在彭山區觀音街道五湖社區,伴隨著轟隆隆的機器聲,馬鈴薯機收有序展開,在機器的轉動下,一個個馬鈴薯破土而出,種植戶王程淋組織了10多名工人,大家忙著撿拾、挑選、裝袋,收購商則在田邊等待包裝好后運走上市。
“今年水稻收割后,我們馬上種了秋馬鈴薯,現在正抓緊機收,緊接著種一季冬小麥,增加全年糧食產量和產值。”王程淋說,每年水稻收割后,土地有兩三個月的空檔期,今年他積極響應政策,利用這個時期種植秋馬鈴薯,增加土地的利用率。
在此期間,彭山區農業部門積極組織專家深入田間地頭指導種植戶科學種植,并與農機商合作引進了適合彭山種植土壤結構特點的馬鈴薯播種機和收割機,達到節本增效的效果。“我們推廣秋馬鈴薯耕、種、防、收全程機械化生產技術,可實現節約生產投資800余元/畝,實現畝增效1500元。”彭山區農業農村局高級農藝師袁敬勇說。
馬鈴薯兼具經濟作物和糧食的特性,秋馬鈴薯生育期短、采收時間長、市場銷路好、經濟效益高,是晚秋實現農民增收的主要途徑之一。記者從彭山區農業農村局了解到,根據全省糧食生產指導方針,彭山區積極落實馬鈴薯生產,2022年,全區播種秋馬鈴薯1.3萬余畝,預計畝產量達2500斤以上。隨著馬鈴薯的陸續收獲,接下來還將利用土地進行油菜、小麥等小春作物種植,為全年糧食增產增收打下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