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收縮型城市?城市收縮有哪些原因?
“收縮”是不是就代表著衰落?這些城市將如何發展?約兩成城市在收縮——人口從小城市流向大中城市,從欠發達地區流向發達地區什么是收縮型城市?國際上專業的研究機構“收縮城市國際研究網絡(ShrinkingCityInternationalResearchNetwork)”將城市收縮定義為:人口規模在1萬以上的人口密集城市區域,面臨人口流失超過2年,并經歷結構性經濟危機的現象。
在中國,雖然“收縮型城市”沒有明確統一的定義,但相關研究中,“人口流失”都是最重要的指標。哪些城市被認為是收縮型城市?中國區域經濟50人論壇成員、上海財經大學長三角與長江經濟帶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張學良的研究團隊在對2865個縣市(區)中涉及到區分變動的樣本進行分析后發現,中國26.71%的地級及以上單元、37.16%的縣市(區)發生不同程度的收縮。其中,東北地區的收縮較為嚴重。
此外,全市和市轄區人口同時減少的城市有20多個,較多分布于湖北、四川、安徽和黑龍江四省。首都經濟貿易大學教授吳康從660個樣本城市中發現,80個城市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收縮,其中9個城市收縮幅度超過5%。
吳康將80個城市分為結構性危機收縮,例如東莞、鞍山、臺州、義烏等;大城市周邊的收縮,例如都江堰、三河、高碑店等;欠發達縣級市收縮,例如漢中、天長、龍泉等;邊境偏遠型城市收縮,例如二連浩特等。
收縮型城市有哪些特征?——人口減少。
吳康表示,觀察城市收縮,最直觀的層面就是人口變化。隨著城鎮化率不斷提高,人口從鄉村流向城鎮,從小城市流向大中型城市,從欠發達地區流向發達地區。——第三產業占比低。從吳康列出的80個收縮型城市中不難看出,收縮城市的產業結構中制造業占比較高,例如有“中國首座鋼鐵工業城市”之稱的遼寧鞍山以及浙江臺州等。臺州人小陳從讀大學至今,已經在北京生活了7年。
“我不想回家鄉工作,也跟當地的產業結構有關。首先我是學新聞的,臺州沒有適合我的媒體機構;其次,我喜歡美食,而臺州的餐飲業不是很發達,小吃街、美食街很少,反而是工廠很多,而且存在著辦廠的看不起開飯館的現象。”小陳說。
此外,收縮型城市還普遍存在著工資水平低和老齡化程度高的特點。根據中國五普、六普兩次人口普查數據,收縮城市的城市化率往往比非收縮城市低10個百分點左右;非收縮城市的大專及以上水平人口占比高出收縮城市3.37個百分點,而職工平均工資是后者的1倍多。收縮城市老齡化程度也更高。城鎮化進入下半場——城鎮化初期,大中小城市都在擴張;之后更多地向中心城市聚集最近,黑龍江鶴崗“超低房價”成為新聞熱點。
房價低到什么程度?據說只要1.9萬元就能買到一套55平方米的新房,而在北京,1.9萬元都不一定能買到1平方米。鶴崗就是一個典型的收縮型城市。當地人李先生說:“鶴崗有著百年的煤炭開發歷史,是黑龍江‘四大煤城’之一,一度發展很好、人氣很旺。但是近年來,很多煤礦陸續關閉,經濟活力減弱,人氣也差了很多。”根據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的數據,2010年鶴崗常住人口為105.86萬人,從2010年到2017年,全市常住人口減少了約5萬人。為尋求轉型,淘汰落后產能,鶴崗2018年曾一個月內關閉了10處礦井。
吳康認為,對城市收縮的觀察,要從人口增減的表象轉向關注城市背后發生的故事。只符合人口流失這一個特征的城市,不能被簡單列為收縮型城市,只有因結構性危機導致的人口流失才是衡量城市是否收縮的標準。據分析,出現收縮有幾方面原因。
首先,人口流出既是因也是果。不斷加快的城鎮化,勢必會吸引大量人口從鄉村到城鎮,從中小城市到大城市。人口流出尤其是青年人口的離開,導致城市老齡化程度提高,城市逐漸收縮。
其次,不盡合理的產業結構。四大工業基地中,以重工業為主的遼中南工業基地,包含了多個收縮型中小城市,例如撫順、鞍山、營口;滬寧杭工業基地的輕重工業都很發達,珠江三角洲工業基地則以輕工業為主,更加合理的產業結構導致這兩個工業基地所包含的城市經濟發展更為良好。過去賴以生存的資源逐漸枯竭,也是導致一些城市收縮的原因。鶴崗便是如此。鶴崗的經濟發展一度完全依賴于煤炭企業,而隨著煤炭資源逐漸枯竭,鶴崗的GDP逐年下滑,人口逐年減少。
此外,自然環境不佳,追求更高的生活舒適度也成為一些人離開的原因。深圳市房地產研究中心高等研究員李宇嘉表示,一直以來,人們習慣了“城市必須增長”的理念。
這是高速前進的城鎮化“上半場”,大中小城市人口都在增加。而城鎮化進入“下半場”之后,人口逐漸流出,居民向就業機會更多、收入更高的大城市遷徙,是必然現象。比如,大城市擁有更多資源。李宇嘉表示,越大的城市,優等資源布局越多、大項目越多。
比如,“985”“211”等的高等資源、三甲醫院、跨國公司、總部經濟、金融中心等,基本都集中在大城市。而宏觀數據“不漂亮”的小城市,則難以獲得這些資源。某些政策也增加了大城市的吸引力。交通軌道已成為一個城市是否屬于大城市的判斷標尺之一,然而交通軌道也不是想建就能建的,目前的申報標準是城市一般公共財政預算收入應在300億元以上,地區生產總值在3000億元以上,市區常住人口在300萬人以上。
小城市顯然很難滿足這樣的硬性要求。“瘦身”后更要“強身”——“收縮”不是單純的負面概念,調結構強質量是方向成為收縮型城市,意味著什么?張學良表示,在中國快速城鎮化過程中,市轄區人口的減少一定程度上預示城市經濟和消費活力的下降,需要引起注意。而臺州人小陳聽說自己的家鄉臺州被列入收縮型城市名單,表示很擔心:“收縮型城市,聽起來感覺城市發展前景堪憂。”
不過,多位業內顧問也指出,“收縮型城市”并不是負面概念,這是伴隨著城市化和產業轉型階段出現的,說明傳統上執迷于“增長”和“擴張”的規劃理念和管理政策需要向注重城市品質的提升轉變。另一方面,從人均GDP和人均公共資源的角度看,人口減少,但人均占有資源往往增加了。以臺州為例,外來人口減少了,但許多本地人感覺城市風貌、生活舒適度在一年年不斷提升。